用藥部位:樹(shù)皮 性味:苦,寒。 功能主治:清熱燥濕,瀉火除蒸,解毒療瘡。用于濕熱瀉痢,黃疸,帶下,熱淋,腳氣,痿{辟},骨蒸勞熱,盜汗,遺精,瘡瘍腫毒,濕疹瘙癢。 摘錄:《中國藥典》
用藥部位:根莖 性味:苦,寒。 功能主治: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。用于濕熱痞滿(mǎn),嘔吐吞酸,瀉痢,黃疸,高熱神昏,心火亢盛,心煩不寐,血熱吐衄,目赤,牙痛,消渴,癰腫疔瘡;外治濕疹,濕瘡,耳道流膿。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。用于目赤,口瘡。 摘錄:《中國藥典》
用藥部位:根 性味:甘,平。 功能主治:補脾益氣,清熱解毒,祛痰止咳,緩急止痛,調和諸藥。用于脾胃虛弱,倦怠乏力,心悸氣短,咳嗽痰多,脘腹、四肢攣急疼痛,癰腫瘡毒,緩解藥物毒性、烈性。 注意:不宜與京大戟、芫花、甘遂同用。 摘錄:《中國藥典》
用藥部位:根 性味:苦、酸,微寒。 功能主治:平肝止痛,養血調經(jīng),斂陰止汗。用于頭痛眩暈,脅痛,腹痛,四肢攣痛,血虛萎黃,月經(jīng)不調,自汗,盜汗。 注意:不宜與藜蘆同用。 摘錄:《中國藥典》
用藥部位:根 性味:苦,寒。 功能主治: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,止血,安胎。用于濕溫、暑溫胸悶嘔惡,濕熱痞滿(mǎn),瀉痢,黃疸,肺熱咳嗽,高熱煩渴,血熱吐衄,癰腫瘡毒,胎動(dòng)不安。 摘錄:《中國藥典》
用藥部位:塊根 性味: 鮮地黃:甘、苦,寒。 生地黃:甘,寒。 功能主治: 鮮地黃:清熱生津,涼血,止血。用于熱病傷陰,舌絳煩渴,發(fā)斑發(fā)疹,吐血,衄血,咽喉腫痛。 生地黃:清熱涼血,養陰,生津。用于熱病舌絳煩渴,陰虛內熱,骨蒸勞熱,內熱消渴,吐血,衄血,發(fā)斑發(fā)疹。 摘錄:《中國藥典》